-
这个问题很有意思,涉及到中国历史地理、经济重心南移以及政治格局演变等多个层面。武汉确实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城市,但未能成为大一统王朝的首都,也未能诞生过像东晋那样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割据政权,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:
1. "地理位置的“两难”与“非核心”:" "并非四通八达的绝对中心:" 武汉地处长江中游,虽然扼守长江天险,连接东西,沟通南北,但在古代交通条件下(尤其是水运为主时),它并非连接中国最核心区域(中原、关中)的最短或最便捷的节点。相比之下,北京地处华北平原北端,背靠蒙古高原,面向中原,自古是重要的军事和交通枢纽。洛阳地处中原腹地,西控关中,东扼山东,南达江淮,历来是政治、文化中心。南京地处长江下游,东临东海,西接长江中游,也是重要的南北通道。 "缺乏绝对的战略制高点:" 成为大一统首都往往需要具备难以被攻破的地理优势或战略纵深。关中(西安)的“四塞之国”、中原(洛阳)的腹地地位、华北(北京)的平原屏障,都提供了这样的优势。武汉地处长江中游,虽然易守难攻,但也容易被东西南北的势力包夹,缺乏这种“一举报 -
今天的武汉是中国特大级城市,经济地理中心,素有“九省通衢”之称,都说如果换国都,武汉必是力争对象,有人反问了,武汉这么有实力,为什么历史上武汉无缘成为国都,这个问题主要有主要原因,一是武汉崛起的时间不长,二是古人无法解决水患问题。
龟山,相传大禹治水于此,灵龟所化为一山,即龟山。
武汉虽然成镇很早,但并不显眼,直到三国时期孙权在此筑夏口城,修了个瞭望塔,取名黄鹤楼,其实也仅是个驻军的军用岗楼,打仗用于瞭望罢了,那时候的政治中心都在北方,南方基本无缘,武汉那时还不叫武汉,也没有三镇,仅有个武昌,连鄂州、沔州都比不上,更别谈荆州、襄阳了。
明代武汉三镇图。
直到明朝,朱元璋6子封为楚王,驻地武昌,明中期因汉水改道形成了武汉三镇,“苏湖熟,天下足”变成了“湖广熟,天下足”,武汉的经济地理位置才显现出来,但已到了明清时期,政治文化中心在北京,为时已晚,这时的武汉因商贸运输经济大力发展,到了晚清时期,武汉已成为四大名镇之一,西方列强侵入中国时,眼光是很毒的,一眼就瞧出武汉的重要位置,汉口被开阜,武汉因租界成为“国中之国”,因为有好的条件,洋务也在武汉试点,到了民国时期,武汉一度成为全国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城市,也差一点成为国民政府的首都。
武汉古琴台,纪念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,始建北宋,重建明朝,有“天下知音第一台”之称。
再就是水患问题了,古人对同类的研究得心应手,但无力对抗天灾,最常见的就是水患了,历朝历代民生第一大计就是河工、河督,有人说洛阳十多个王朝古都,就在黄河边上,不,洛阳古都离黄河差几十公里,方便用水罢了,而对比南京也是在长江边上,为什么能成为六朝古都,南京只有一条长江,成为国都也是勉强,要命的是从东晋开始,在长江边上筑长堤防水患,想方设法把水引向别处,但水患问题一直没解决,苦不堪言,陈灭后再未在此建都。
当然朱元璋是个例外,他定都于此多少有点衣锦还乡的意思,不久朱棣就迁走了,而武汉是两条江,长江和汉江,还是两江交汇处,水患年年有,现在科技发达了,筑大坝能解决问题,但古时候却是个永久难题,从大禹治水开始一直没停过,随时会被淹,放任何人都不会考虑。
举报